首战报捷。大年初一票房突破8亿元。至初六下午6时,2017年春节档期的实时累计票房已超过
32亿元,一扫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票房低迷之势。电影票房能有如此“红火”的开年,部分应得益于
各家影视公司抢占渠道“先机”。
春节档热度超去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五,2017年春节档5天累计票房接近29亿元;而去年初一至初六,六
天的票房成绩共计30亿元。同时,今年大年初一单日票房8.01亿元、观影人次2121万的成绩,不仅
超过去年初一(单日票房6.4亿元),更是再次刷新了单日票房纪录。由此,单就“春节档”看,今
年的热度已经赶超去年同期,继续保持这一传统的观影“黄金档期”的增长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春节档票房为7.65亿元,增幅86.5%,其中贡献最大的影片是周星驰执导
的《西游降魔篇》;2014年春节档继续保持89.5%的高增长,票房达到14.5亿元;2015年春节档票房
18.2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有所下降;2016年春节档票房的同比增幅则达到67%,其中,周星
驰的《美人鱼》贡献较大。而今年,同样的带有“周星驰”符号的《西游伏妖篇》又一次为春节档
票房“添油”。
单部影片数据显示,在大年初一扎堆上映的多部电影中,《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
《大闹天竺》、《乘风破浪》及动画电影《熊出没》毫无悬念地排在了票房前五。其中,《西游伏
妖篇》目前实时累计票房已突破11.2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星驰”这块招牌下,《西游伏妖
篇》背后有多达21家制作、发行公司,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则有中国电影、新文化、华谊兄弟、光
线传媒、万达院线、阿里影业等。
此外,成龙的《功夫瑜伽》、王宝强的《大闹天竺》、韩寒的《乘风破浪》也各自发力,其最
新的排片率均超过15%,累计实时票房分别为8.3亿元、5.6亿元、3.95亿元。
不过,面对春节档的红火,有市场人士表示应冷静看待,且不宜以此判定今年全年电影票房的
走势。这是因为,去年的情形尚历历在目,2016年春节档的高增长之势并未得到延续,二季度整体
票房水平已出现回落。
那么,2016年电影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不过一年时间,电影市场就由“明星+IP=高票
房”转变为“5亿票房已令人‘十分’满意”?
对此,电影从业人员大多表示,影视市场“大小年”的周期率在去年体现得尤为明显。2016年
就属于影视剧的“小年”。有市场人士指出,相较于2015年的影片,2016年的电影整体质量确实有
所下滑,但这也是由影视行业的自有属性决定的,“好的影片往往需要一定的打磨周期,2015年高
票房的影片也大多是几年前的立项作品,都是经过了时间‘发酵’的”。
另一方面,去年电影票房的平淡可以简单地归结为“烂片也赚钱”的时代过去了。观众们的口
味日渐“挑剔”,并且越来越学会有选择性地仅为好电影“买单”。
就在各家制片公司各自开足马力加强电影的内容制作环节时,2016年7月,一部宣称凝聚原创者
六年心血的《摇滚藏獒》沦为票房炮灰则让人大跌眼镜。对这部电影票房败北的原因,可谓众说纷
纭,但最集中的是两个字——“排片”。有传言称,这部影片遭到了万达院线的“封杀”。对此说
法,制作方表示:“排片确实有点少”。由此,“内容”与“渠道”之争已初现端倪。
此后,在2016年11月,由《我不是潘金莲》排片问题引起的票房之争则让“内容”与“渠
道”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其导演冯小刚的隔空喊话更是直接暴露了影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资源失
衡的问题。对此,有市场人士指出,此种情况并不应简单归结为公司间的“私人恩怨”,而是电影
产业发展至今,“华谊们”和“万达们”正在经历、且无法避免的一个阶段,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
一个自然结果。
提前开启的“渠道”布局
2017年,各家影视制作公司都似乎早已感知到市场的变化,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布局“渠道”之
路。
1月17日,当代东方发布了一系列公告,称与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其中一项即是加码院线、影院
资产。根据当代东方与珠江影业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公司将与珠江影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当代
东方规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以影院项目并购、投资开发建设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之一。除拟共同成
立影院投资管理公司外,当代东方还将与珠江影业共同开发建设弘歌院线,将其打造为特色院线。
自转型文化公司以来,当代东方在影视院线方面动作不断。弘歌院线就是当代东方于2016年6月
并购数字影院运营商北京华彩天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51%股权所得。除此以外,当代东方还于早
前受让了中广院线30%股权;去年,又与微影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布局在线票务、院线营
销等领域。
比起坚定看好电影终端市场的当代东方,作为“潘金莲”票房风波中的主角之一,华谊兄弟曾
在“渠道”端“碰壁”,正因于此,其接下来在电影下游产业链上的布局更惹人关注。
1月10日,新三板公司大地院线方面披露,华谊兄弟拟参与其非公开发行。大地院线股票发行方
案显示,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285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83元,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2.37亿元。其中,华谊兄弟拟以7885万元认购95万股。据悉,大地院线此次的募资将投向新增影院
项目、开展与影院项目投资领域相关的合作及兼并、收购项目等。此前,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忠磊
曾表示,布局影院将是公司未来的重点之一。由此,本次参与大地院线的定增,可视作华谊兄弟对
院线、影院资产的加码。
华谊兄弟要弥补其院线“短板”,而万达院线则保持了一贯的“买买买”作风。万达集团不久
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万达全球新增影城677家,新增屏幕6788块,其中在国内新增影城154家,
屏幕1391块。院线并购方面,在海外市场,万达去年并购了美国卡麦克院线和欧洲欧典院线;国内
市场,万达院线在2015年底拿下了世茂影院后,在2016年内又连续收购了大连奥纳、广东厚品以及
赤峰北斗星三家影城运营企业。万达院线表示:“通过收购上述影院资产,将进一步提高城市覆盖
率,完善影院布局并增强区域优势,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在影院业的市场份
额和领先地位。”
今年1月11日,万达院线发布了2016年经营简报。数据显示,2016年万达院线实现营业收入111
亿元,增长39%,其中票房76亿元,增长21%;非票房收入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4%,增长101%。根
据官方统计,2016年的全国票房为457.12亿元,增幅3.73%。简单估算,万达院线去年的票房收入约
为全国票房的16.63%。由此可见,虽然去年国内整体票房水平未达预期,但在不断对外并购扩张的
带动下,万达院线实现了“超水平”发挥。
此外,去年10月,国字头影企中国电影上市后也迅速展开院线布局,以5.53亿元收购了大连华
臣70%股权,而后者旗下影院则基本覆盖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
除了布局传统的院线端口,由于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渗透,在线电影票务平台也已成为观众
购票的主要渠道之一。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的规模约为289.6亿元,
市场渗透率约65.7%;2016年,这个比例提升至74.7%。除了专业的第三方票务平台外,国内各大院
线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在线售票软件,比如万达院线推出了移动端购票app“万达电影”、大地院线则
推出了app“大地影院”。在此背景下,布局在线票务成了影视公司加码“渠道”的另一条路径。
光线传媒就是如此。作为一家老牌的影视剧制作公司,光线传媒一向都坚持“内容为王”的发
展理念。然而,随着影视产业的持续发展,行业格局不断调整,从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战局,到第
一梯队面临洗牌、新生公司不断崛起,再到影视中概股回归等,一切都在变革。在此背景下,2016
年5月,光线传媒宣布,其将联合控股股东光线控股,以合计约47.83亿元收购猫眼57.4%控股权,由
此获取后者拥有的线上用户群体和在线电影业务资源。光线传媒称,通过上述合作,公司在影视剧
制作、宣发领域的话语权及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提升,与院线及在线播放平台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强
化,与影院终端的联系将进一步增强。
为何“渠道”如此重要?有机构研报指出,虽然“优质内容是基础”不假,但院线渠道却在影
视剧终端发行上具有一定优势,比如强势的“渠道”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关联公司作品的排片。以电
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例,虽然该片宣称受到万达院线排片的挤压,但其保底方旗下的耀莱国际影
城却是在多个观影日给出了超过80%的排片比例,“推销”自家电影可谓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影
院、院线端的丰富资源将有利于电影的首轮放映,在当前国内电影的“三日游”行情下,这会为影
片带来积极的正向循环,有利于票房的积累。
同时,与美欧、日韩等相比,国内院线板块的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龙头企业还将不断增
加市场份额。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前十大院线的市场占有率约为66%,前四大院线的市场占
有率约为40%;而北美前四大院线的占有率为60%,韩国龙头院线的占有率超过90%。对此,专家认
为,国内影院资源整合尚存在较大空间。由此看来,2017年电影票房之争,早就在去年的“渠
道”抢夺战中拉开了帷幕,最后结果如何还有待市场和观众的选择。
上证 吴绮玥
携手金鼎轩,共享财富盛宴
金鼎团队